追逐户外潮流:到底是从众还是真的香?
近年来,中国的户外运动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。 徒步、露营、攀岩等活动已不再是户外探险爱好者们的专属,而是渗透到了更广泛的群体,尤其是年轻一代。然而,随着户外潮流的升温,一个重要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:这股户外热潮,究竟是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真实追求,还是纯粹因为朋友圈都在晒图,自己不去就显得落伍?
户外运动潮流在中国的兴起
1. 户外生活如何改变人们的世界观?
李然的徒步体验:从焦虑到内心的安宁
李然曾是一名典型的“都市困兽”,被无尽的工作和社交压力包围,焦虑和失眠成为了她的常态。然而,一次武功山的徒步之旅,让这一切发生了变化。 山间的空气清新,脚下的泥土踏实,夕阳洒落在连绵的山脉上,她坐在岩石上望着远方的云海翻腾,内心被一种无法言喻的平静所包围。那一刻,她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,焦虑仿佛随风消散。徒步不仅带来了身体上的释放,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净化,让她重新找到了自己。
赵先生的亲子露营:家庭关系的重塑
赵先生过去忙于工作,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寥寥无几。直到一次亲子露营的经历, 彻底改变了他对家庭关系的认知。 在星空下搭帐篷,围坐在篝火边烤棉花糖,父子俩度过了一段纯粹的亲子时光。 清晨湖边钓鱼的静谧时刻,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彼此的联结。这份久违的亲密感, 让他意识到是城市生活中难以寻回的温暖。
这些故事并非个例,社群化的户外体验正在崛起。许多年轻人通过户外俱乐部结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,甚至有人通过徒步旅行找到了人生伴侣。这种深层次的交流,使户外运动从个人爱好,逐渐演变为群体文化的一部分。
2. 社交媒体的病毒传播:是谁在塑造消费趋势?
社交媒体是推动这股户外热潮的重要催化剂。2024年数据显示,小红书上关于骑行的笔记已超过500万篇,用户通过分享个人体验、路线推荐、装备测评等内容,形成了一个高度活跃的社区。
短视频平台上的KOL 通过 VLOG,骑行挑战等内容,不仅展示了骑行的乐趣,还通过这种“社交货币”的方式,让更多年轻人产生了渴望加入这一潮流的想法。
抖音博主 @LS.李思,通过“美女车手”标签,成功将小众骑行文化推向大众,吸引大量女性用户关注骑行运动;B站UP主 @可利呼-CLIFF,凭借其真实的冒险经历和专业的装备评测,吸引了大量热爱户外运动的粉丝关注。
此外,行为经济学中的“沉没成本效应”也起着一定的作用。当消费者投资购买了高端滑雪装备后,他们会更倾向于频繁地使用,以证明自己的投资是值得的,这进一步巩固了户外运动在年轻消费者中的地位。
3. 经济增长如何推动户外市场?
中国户外市场的火热不仅仅是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结果,也与经济因素息息相关。
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户外用品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,并预计在未来五年会持续增长。
- 中产阶级的壮大: 人们对“体验型消费”更加重视,旅行、滑雪、骑行等带有探索性质的活动,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购物消费。
- 疫情后户外经济的爆发: 短途周末旅行成为了新的趋势,带动了轻奢露营、徒步旅行等细分领域的增长。
- 政府政策的支持: 中国多个省市鼓励发展户外旅游经济,例如新疆、四川等地纷纷推出“徒步+旅游”的模式,打造生态徒步线路,吸引游客,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
- 品牌加速入局: 面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,国际品牌纷纷调整策略,始祖鸟(Arc’teryx)、萨洛蒙(SALOMON)、迪桑特(DESENTE) 等品牌在中国市场推行产品细分化、社交媒体营销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战略。
运动巨头布局中国户外领域
1. 消费者体验升级:如何打造高端户外生态?
自安踏收购了始祖鸟(Arc’teryx),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速度迅速提升。品牌不仅依靠产品创新,更围绕着数字体验、线下旗舰店,会员生态三大核心支柱,全面升级消费者体验。
数字化赋能高端体验
- 微信小程序 & AI 推荐系统
- 小程序成为品牌核心入口,提供ReBIRD维修预约、个性化装备推荐以及VIP会员活动等服务。
- AI 推荐系统根据用户性别、户外运动习惯,精准推荐最合适的装备,优化购物体验。
- 户外KOL品牌联动
- 在社交媒体平台(微博、抖音等)发布 “极端环境测试” 视频,在暴雨、极寒环境实测始祖鸟硬壳服性能,让产品价值直观可见,吸引专业用户的关注。
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
- 始祖鸟上海博物馆店 – 高端零售的新标杆
- 四层空间模拟加拿大沿海山脉地貌,让消费者在仿生自然环境中体验装备,强化品牌与户外探险的联结。
- 攀岩互动墙让用户穿着始祖鸟攀岩服实测耐磨性与舒适度,提供真实场景体验。
- ReBIRD 重生工坊 – 环保与体验并存
- 国内最大户外装备维修与回收站,让消费者能养护、修复、升级再造旧装备,践行衣物的循环利用之道。
- 提供定制烫印服务,消费者可选取攀岩相关图案或字母进行烫印,感受专属定制体验。
让品牌成为高端户外文化象征
- VIP 俱乐部 & 探险计划:
- 线下旗舰店设有山地课堂,定期开展线下活动,传授户外技巧与干货。用户可解锁 “探险计划”,如品牌组织的滑雪、徒步体验营等。
- 会员享有新品优先试穿,个性化户外装备的建议,提升品牌忠诚度。
- ReBIRD可持续计划:
- 会员每购买一件环保产品,可累积ReBIRD积分,兑换品牌限定周边 (如艺术家联名登山扣),让可持续消费成为社交分享的一部分。
- 2023年,始祖鸟发布了纪录片《山雪之道》,讲述滑雪爱好者与自然的关系,该纪录片在小红书平台的相关内容浏览量超过150万次。
2. 市场挑战与未来策略:如何持续引领高端市场?
尽管始祖鸟成功保持了高端定位,并在中国市场实现了扩张,但仍面临着三大挑战:
- 市场竞争加剧: The North Face 进入高端市场,推出限量版 Summit Series 登山服,与始祖鸟展开竞争。本土品牌凯乐石(KAILAS) 加大研发投入, 推出高端攀岩装备,吸引专业用户。
- 可考虑应对策略:始祖鸟可与其他同类别高端品牌合作,推出快闪店,在北京、上海等地模拟高山环境,展示城市+户外融合风格,扩大高端消费群体。
- 消费群体的变化: 过去始祖鸟主要面向专业户外运动员,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始祖鸟作为“都市身份的象征”,部分核心户外用户因而担忧品牌的专业度。
- 可考虑应对策略:可推出“双线产品策略”,一方面继续研发专业户外产品,强化登山、滑雪系列的技术壁垒;另一方面推出“城市时尚系列”,吸引日常户外爱好者。
-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挑战: Gore-Tex 材料因生产工艺问题受到环保组织质疑,未来消费者或更倾向于购买更具环保属性的户外装备。
- 可考虑应对策略:可尝试扩大ReBIRD计划,逐步推出“100%可回收面料”产品,如 Patagonia Worn Wear 计划,加强品牌的环保认同感。
从荒野文明到生活方式:中国户外经济如何重构人与自然的契约?
1. 户外生活方式的保障
在欧美国家,户外运动不仅是个人爱好,更是受到法律和基础设施支持的长期社会形态。例如,挪威的“户外权利法”(Allemannstretten) 赋予公民自由进入自然环境的权利,同时要求“无痕山林”的生态保护。
未来,中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户外经济的发展:
- 将户外基础设施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项目,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专业徒步道、 露营地、滑雪场等户外设施。
- 在城市中心设立“户外体验圈”,如攀岩墙、森林公园、骑行道等、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无缝融入户外文化。
- 环保结合,对使用100%再生面料的户外品牌提供税收减免,推动可持续消费。
2. 重塑人与自然的认知
在欧美和日本,户外运动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,更是一种深入社会文化的生活方式。例如,芬兰的“森林课堂”(Forest Schooling) 让孩子们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学习生存技能;日本的“山岳信仰”文化,让登山不仅是体育运动,更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理念。
如何在中国推动户外文化教育?
- 让自然探索成为成长必修课,如学生完成荒野生存或环保志愿活动后,可获得学分认证。
- 鼓励户外品牌设立“荒野课堂”,开展自然探索课程,培养户外意识。
- 鼓励企业推行“户外办公日”,如每月一次的徒步团建,提升员工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。
3. 超越产品销售的生态构建
户外运动的兴起,不仅带动了装备消费,更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。
从单一产品销售到“户外体验经济”,通过沉浸式的社群运营、订阅服务等方式强化品牌忠诚度。例如,Lululemon的瑜伽社群模式、始祖鸟的户外探险俱乐部。
用户共创,利用用户数据和社群互动,让消费者成为产品创新和环保行动的一部分。例如,消费者购买环保装备,参与环保行动可兑换景区门票或装备折扣。
避免“伪需求”,当品牌热衷于推广“加热登山袜”或“蓝牙连接冲锋衣”时,需要思考这些创新是提升户外体验,还是创造伪需求?未来的户外科技应遵循解决野外生存痛点 (如GPS紧急求救模式),而非迎合都市人的猎奇心理。
当防晒霜与防虫喷雾占据购物车,我们或许忘记了,真正的户外精神不是征服自然,而是学会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建设者。唯有当徒步者弯腰拾起垃圾,企业为候鸟迁徙调整施工方案,户外才能真正超越潮流,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生活方式。
本文作者Karen Fei.